用奶瓶喂奶水,算母乳喂养吗?"亲喂"和"瓶喂"差距可不小
产后
关注喂养宝宝的争论一直没停过,围绕着宝宝应该“定时间、定量”喂,还是等他饿了再喂,每位家长的看法不同。
宝宝需要大人的照料,“吃喝拉撒”看起来是小事,但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他的身体发育。
小编的朋友楠楠,35岁有了自己第一个孩子,带娃时事事都小心翼翼,喂奶也丝毫不马虎。
她坚信宝宝要“按时喂养”,宝宝出生后,每隔2个小时喂一次奶,夜里要起床好多次。
因为宝宝吃母乳,喂奶的事情只能楠楠自己来做。开始的几天她信心满满,夜里定好闹钟起来了,可没过几天就坚持不住了。
总是起夜白天没精神,黑眼圈特别严重。整个人都没精神。楠楠以为是自己生宝宝的年龄比较大,婆婆一句话说出真相。
老人表示,一个晚上醒来3、4次,每次喂奶十多分钟。别说是35岁了,25岁也不一定扛得住。劝楠楠,孩子不哭就不用喂奶。
楠楠觉得婆婆说得还很有道理,尝试着等宝宝哭了再喂奶,结果发现宝宝一个晚上只吃1、2次也是可以的。虽说依然要起夜,但明显轻松了很多。
“回应式喂养”是一种主动式的喂养,注重大人对宝宝正确、适度的照料,注重亲子之间的互动情况。
宝宝吃奶时的“回应式喂养”
家长识别出宝宝的饥饿、吃饱的信号,再去在喂养上做出回应,简单来说就是大家熟悉的“按需喂养”。
宝宝出生2个月左右,胃容量慢慢增加,需要喂奶间隔变长,夜间不再频繁醒来。“回应式喂养”不仅有利于婴儿睡眠,也能让大人好好休息。
“回应式喂养”,需要情感互动
小编见过许多家长,给宝宝喂奶时要么面无表情,要么一直刷手机,这都是不符合“回应式喂养”标准的。
无论是母乳喂养、奶粉喂养还是在吃辅食的时候,家长的目光尽量放在宝宝身上。一方面是进行互动,另一方面也能及时观察宝宝的“饱腹”信号,不过度喂养。
让宝宝吃得健康、开心
回应式喂养,要给宝宝提供适龄、健康且美味的食物,不过早添加辅食,不盲目大补。
且要注意,宝宝表示吃饱了不愿张口之后,就不要追着后面强迫宝宝“再吃一口”,这样宝宝会感到焦虑从而抗拒进食。
宝宝喝奶、吃辅食时,保证周围环境没有过多干扰。记录宝宝每天大概在哪个时间段喝奶、吃辅食,找到属于宝宝自己的规律。
顾名思义,婴儿喂养并不是只是简单地把孩子喂饱,如何养育也很重要,“回应式喂养”对宝宝成长更有利。
当了爸爸妈妈后,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。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太紧张,容易出现小小的失误。
“回应式喂养”,既能保证宝宝吃得饱,又不会因为过度喂养给身体带来负担,对宝宝身体发育有利。
当宝宝夜里不被叫醒喝奶,大人省事了,宝宝也能获得更完整、深度的睡眠,对宝宝的身体和大脑发育都非常有益。
另外,“回应式喂养”,家长与宝宝有更多的情感互动,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,更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。
当宝宝得到“回应式喂养”,不仅从小有着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,也会及时和父母建立起依恋感。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,都间接得到提升。
不过,“回应式喂养”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家长注意。若您的宝宝还没出生,就提前记下来。若宝宝已经出生,尽快作出调整就不算晚。
回应式喂养其实并不复杂,家长只要在平时注意这几个细节,就会有很大改变。
首先,宝宝哭了不代表他一定饿了
每当小编提到“回应式”喂养或按需喂养时,就会有家长表示:“明白了,孩子哭了再喂奶”,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。
如果宝宝饿哭了,说明在这之前他已经饿很久了。
医学营养学研究所副所长汪之顼提出, 哭闹是婴儿饥饿的最晚信号。等宝宝哭了再喂这种方法,应该避免,否则长期下来会增加 哺喂困难。
吃奶的小婴儿,把手放在嘴边吮吸,看向妈妈的胸部或奶瓶,不停地抿嘴、咂嘴或舔嘴唇,都可能是饥饿的信号。
吃饱后远离RT和奶嘴紧,闭嘴巴看向别处,状态舒适悠然,是“饱腹信号”。
吃辅食的宝宝,看到食物时比较兴奋,尝试去拿食物,并主动探过头张开嘴巴,是饥饿信号。
把食物推开,紧闭嘴巴躲避勺子,并看别处,是“饱腹信号”。
另外,宝宝吃过奶很快就哭了,可能是其他原因
宝宝需要换尿不湿,肠胃不舒服或只是单纯求抱抱时,也可能哭出来。
家长要观察自家宝宝的习惯,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听见哭声就喂奶,这样很容易撑到宝宝。
其次,就算宝宝不会说话也要和他沟通
小婴儿虽不理解太多词汇,但他能分辨出家长的表情和语气,喜欢和爸爸妈妈有目光交流。
家长平时多和宝宝对视,对他讲一些简单的词汇。达到沟通的同时,也不知不觉为宝宝的语言能力发育打下基础。
小编心里话:
不要去和别人家孩子比饭量,“回应式喂养”的关键一点,就是考虑宝宝的感受,尊重自家孩子的成长规律。
CpotyRight 少男少女站 m.snsnz.com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